【時評新論】“三氣”: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氣質秉賦
作者:畢瑛濤 來源: 發表于:2021年10月31日 文章點擊數:7504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這段話,高屋建瓴,深刻深邃,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指明了成長前進的方向,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氣質秉賦。
那么,怎樣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氣”呢?
首先,志氣就是理想信念與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篳路藍縷、風雨兼程,同心同德、不懈奮斗,克服了前進道路上一個又一個困難,戰勝了奮斗進程中一道又一道艱難險阻,成功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真正實現了“為人民謀幸福”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隨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開啟,“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核心,為此全體中國共產黨員和中國人民必須勵精圖治、砥礪前行。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青年必須成為排頭兵和先鋒隊。要真正成為排頭兵與先鋒隊,堅定的理想信念、志存高遠是關鍵,無限的情懷、不懈追求是前提。
其次,骨氣就是高度自信與奮斗。在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骨氣實質上就是一種精神品格。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度的自信。這種自信,透過中國共產黨100年的歷史發展,主要表現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大成功和實踐性勝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依規治黨、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和輝煌的成績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新時代中國青年骨氣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要不懈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確立為人民的幸福而奮斗的價值取向是前提。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是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觀。新時代中國青年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立鴻鵠志、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知行合一、做奮斗者,做實干家,就是真正的骨氣。
第三,底氣就是能力實力與貢獻。能力實力與社會貢獻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底氣主要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是需要實力支撐、憑實力說話的。中國人民稱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贊揚中國共產黨“能”,認同馬克思主義“行”,也是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執政實績支撐支持的。同樣,新時代中國青年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然的建設者、接班人,能否真正做到合格、可靠、放心,也是需要能力實力和社會貢獻的支持。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在肩負使命、牢記初心,講政治、講規矩的同時,應當積極追求成為大國工匠,應當是新時代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應當是教授、發明家,應當是富于創新、勇于開拓、績效卓著的能人強人。
與此同時,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能力實力,不能只停留在象牙塔里或者“閨閣”“繡樓”里自我欣賞、自我慰藉,而是應該對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貢獻。古往今來,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看,沒有真正的社會貢獻,奢談什么“底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相互比照個人對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應當是檢驗新時代中國青年“底氣”的主要標準與坐標,也是評價新時代中國青年薪火相傳是否成功的重要參考依據。